為什麼員工對教育訓練不滿意?真正的問題,其實在這裡

這個問題,其實已經存在很久——
不是新現象,但至今沒人真正解開。

為什麼?
因為「員工不學」這件事,從來不只是學不學的問題,
而是**「想不想學」與「為什麼要學」的問題。**

一、不是不學,而是不知道「學來幹嘛」

很多人從小就沒有被培養「學習的自覺」。
在學校裡被動聽課,在職場上被動受訓。
對他們來說,「學習」等於「被要求」,
而不是一種能讓人生變更好的力量。

這樣的心態延伸到職場後,
一聽到要上課、要培訓、要學新東西,
第一反應不是期待,而是——「又來了」。

因為他們從未體驗過學習帶來成果的喜悅
他們抗拒的,不是知識本身,
而是那種「沒用、浪費時間」的既定印象。

二、企業的訓練方式,其實也有問題

很多公司投入大筆預算做教育訓練,
但課程內容與員工需求往往脫節嚴重

講師講理論、放投影片、做案例分析,
結束時再來個小組報告與總結——
形式上很完整,實際上卻毫無溫度。

沒有真實經驗的分享,
沒有針對現場痛點的解法,
更沒有讓員工「學以致用」的設計。

結果是什麼?
員工覺得課程無聊、沒幫助,
主管覺得員工不投入,
公司覺得訓練沒效果——
最後形成惡性循環:
「既然沒用,那何必再學?」

三、學習文化的崩壞,來自信任的流失

很多時候,員工拒絕學,不是懶惰,
而是不相信這場學習真的能改變自己。

信任是學習的基礎。
如果企業沒有建立「我願意相信你能讓我變好」的信任感,
那任何知識、任何課程,都只是表演。

企業若想打破這個惡性循環,
必須從三個根本面重新出發:

  1. 內容必須對症下藥:讓課程解決員工真實痛點。

  2. 講師必須有溫度:不只是講理論,而是能說出「我也走過這條路」。

  3. 學習必須被看見:讓員工知道「學了真的有改變、有價值」。

四、別再固步自封,學習需要重新被定義

許多企業的培訓做法已延續十幾年不變——
形式老舊、內容雷同、缺乏創新。
當員工的世界在變,
而培訓的思維卻停在過去,
學習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。

學習不該是「上課」的事,而是「成長」的事。
它應該讓人感覺:
「我更懂工作了」、「我能解決問題了」、「我有被看見了」。

只有當學習與成就感綁在一起,
員工才會願意主動投入。

✦ 改變從「相信學習有用」開始

要讓員工願意學,
不在於課程多精美、講師多有名,
而在於這場學習能不能讓他重新相信自己。

企業若真想改變,就該回歸初心:
去理解人、去設計有意義的體驗、去建立信任感。

只有這樣,
學習,才會變成一種「想要」,
而不是一種「被迫」。

成為第一個閱讀新消息的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