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績效管理,為什麼總是形同虛設?

在企業經營的世界裡,無論你是老闆還是主管,最終關心的都只有一件事——結果。
但結果要如何衡量?最常被提到的詞,就是「績效」。

一、先釐清:什麼是「績效」?

「績」代表業績,也就是開源;
「效」代表效果,也就是節流。

換句話說,績效 = 業績的開拓 + 效能的管理。
開源做得好,但沒有節流,最終仍可能虧損;
反之節流過頭,卻沒有成長動能,企業也會停滯。

因此,績效管理的核心,不只是「做多少事」,
而是——做對的事,並且做出結果。

二、績效管理的關鍵:能量化,才能被管理

在企業裡,每個部門都應該有明確的「結果定位」。
不論你是業務、行政、研發或客服,
都應該能回答這個問題:

「我的工作成果,用什麼數據可以被衡量?」

這也是KPI(關鍵績效指標)存在的意義。

但現實中,很多企業的績效制度,看似有KPI,其實只是表面形式——

  • 目標模糊,項目不清;

  • 評估標準不明,誰都說得通;

  • 主管不敢管理,考核淪為形式;

  • 最後開會時大家都說「要加油」,卻沒人知道該怎麼加。

結果?
績效成了一份文件,不是一套行動的系統。

三、三大績效管理「老問題」

🔹 問題一:項目不清,員工無所適從
員工不知道什麼是「達標」,自然也不知道該如何努力。

🔹 問題二:量化不明,自由心證太多
沒有具體數字就變成「看感覺」。主管覺得好,就好;覺得不好,就全盤否定。

🔹 問題三:管理不力,執行不敢到位
許多主管怕「得罪人」、怕「傷感情」,
最後只敢輕描淡寫,績效面談流於表面。

這三個問題,正是企業績效制度普遍失效的核心。

四、最難的不是考核,而是「面談」

很多企業花大錢導入KPI制度,卻忽略了績效面談的專業技巧。
考核不是結束,而是溝通的起點。

但現實中,面談常出現三種常見錯誤:

1️⃣ 沒有談的策略
主管只告訴員工哪裡做不好,卻沒告訴他該怎麼改善。結果談完雙方都沮喪。

2️⃣ 指責多、輔導少
員工表現不佳,背後可能有技術、心理或流程問題。
主管若只是責備,只會讓員工更抗拒,下次更不敢表達問題。

3️⃣ 流於形式的「過場談話」
有些主管只是「走流程」,問一句「有什麼想法嗎?」就結束。
這樣的面談,比不談更糟。

五、真正有效的績效面談,該怎麼做?

第一步:了解員工的想法
先聽,後講。了解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表現與困難。

第二步:指出落差與事實依據
以數據為基礎,避免用主觀詞彙(如「感覺不夠積極」)。

第三步:引導員工提出改善計劃
讓員工親自說出他能做的改變,主管再協助調整方向。

第四步:共同確認行動方案
列出具體的改善步驟與時程,讓員工清楚「接下來怎麼做」。

這樣的面談,才能讓績效考核成為成長的契機,而非情緒的傷口。

六、績效制度的真相:考核不是目的,改善才是

績效管理不是懲罰制度,而是讓企業更有方向的導航系統。
考核不是要找錯人,而是幫助每個人找到「更對的位置」。

若企業只把績效當成打分、獎金依據,
那它永遠只能產生壓力,不會產生成長。

✦ 績效不是制度問題,而是「管理成熟度」的反映

當一家公司願意面對績效制度的問題,
也代表它開始重視成效、而非忙碌。

而真正的轉變,不在制度設計,而在主管的能力。
會談、會聽、會引導,才是績效管理的靈魂。

成為第一個閱讀新消息的人!